Baxter:機器人界的“麥金塔”電腦
Baxter是個有兩條能夠自由活動手臂的機器人。它長著一張平板的臉,臉上的卡通眼睛還會隨著電力變化而變動。它能和人類一起辦公,因為他擁有一套復雜的安全機制和傳感器,能夠保護它所協(xié)助的人的安全。在它頭頂有一圈聲納傳感器,有人走近時,傳感器就會自動放慢動作。它感知到附近有工人,臉就會變紅。按下機器人身上大大的“停”按鈕,機器人就會立即停止所有動作。
最重要的是,Baxter內置了一套“基本常識”的系統(tǒng),比如它知道要移動或是放下某個物體之前,需要把它拿在手里。它還擁有一個親切友好的界面,你既可以給他編程,也可以通過“演示訓練”教會它一件事情,比如從地上撿起一串鑰匙放在桌子上。
它是機器人大師魯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的又一件作品。魯尼曾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前主任,也是發(fā)明了Roomba家居清潔機器人的iRobot公司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F(xiàn)在,他的“再思考”公司,開始投入精力設計模仿生物系統(tǒng)的機器人。
2006年12月的《科學美國人》寫道,比爾·蓋茨曾思考過早期的PC產業(yè)與羽翼未豐的機器人產業(yè)之間的相似之處:生產機器人的公司缺乏標準的操作軟件,讓流行的應用能夠在各種機器上運行,硬件方面也幾乎沒有任何標準化。“每當有人想開發(fā)一款新的機器人,”他寫道,“他們通常要從零開始。”
這就是弗里德曼為什么看到Baxter機器人眼前一亮的原因。他在一篇專欄里總結道:“這家公司的目標很簡單:讓旗下便宜、好用、安全的機器人像iPhone顛覆傳統(tǒng)手機那樣顛覆傳統(tǒng)機器人行業(yè)。讓人們能夠像面對個人電腦和iPhone時那樣給機器人們編寫應用程序——讓你的機器人指揮管弦樂隊、打掃屋子,或者最重要的是,為那些買不起大型傳統(tǒng)機器人的小廠商完成多項任務,這樣就能加速創(chuàng)新,增加美國的制造業(yè)產出。”
《紐約時報》曾援引蘋果前高管、“iPod 音樂放器”之父托尼·法德爾的表述:“機器人的世界似乎迎來了真正的麥金塔(指引領PC革命的蘋果 Macintosh)。”
但他真正的亮點并不只在于便宜——售價2.2萬美元一臺,而是它擁有一個內置系統(tǒng),在“柳樹車庫”公司開發(fā)的ROS開源機器人操作系統(tǒng)基礎上開發(fā)的。因為它的開源系統(tǒng),獨立開發(fā)者可以對機器人進行擴展,比如推出一個腕端接口,讓開發(fā)者開發(fā)更精細復雜的“手”的功能。布魯克斯公開表示,他們有這樣的計劃。去年,他創(chuàng)辦的另一家公司iRobot——就是那個賣自動旋轉打掃機器人Roomba的公司,就已經(jīng)推出可以自己編程的機器人移動平臺iRobot Create。
當然,在機器人操作系統(tǒng)的爭奪中不止“柳樹車庫”一家,在2006年蓋茨發(fā)表那段言論時,他就成立了“機器人開發(fā)工作室”,開發(fā)了一套機器人操作系統(tǒng)軟件,開發(fā)者可以免費下載限制版。一家位于巴黎的機器人軟件公司高斯泰(Gostai)也開發(fā)了名為Urbi的開源平臺。
“創(chuàng)客”們的春天
所謂創(chuàng)客(Maker),是美國逐漸興起的亞文化群體,根據(jù)維基百科的解釋,這是一個靈活運用技術手段,鼓勵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群體。
隨著計算機成本大幅下降,現(xiàn)在你可以花幾百塊人民幣買一個信用卡大小的Linux電腦,以及層出不窮的廉價傳感器賦予機器人嶄新的視覺和觸覺,新一波機器人熱潮正在蔓延。
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的研發(fā)小組就花800美元打造了一款人形機器人。它可以通過 Kinect 傳感器獲得3D 深度知覺,具備人臉識別功能,能和人對話,但手無縛雞之力,機器人的機械臂承重只有100g。它運行 ROS 以及谷歌的 Chatbot 等開源軟件,這些軟件都會在內置的Macbook中運行。他們公布了制造這樣一個機器人所有的花費:Microsoft Kinect 傳感器(110美元),兩只OWI機器人機械手臂(90美元),家庭機器人平臺 iRobot Create (130美元),水泥管(20 美元),木材(50美元),USB hub(10美元),揚聲器(10美元),二手Macbook(380美元)。
《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最近也離職,全身心投入到他創(chuàng)辦的機器人公司3D Robotics。公司的最新產品是3DR ArduCopter 四軸飛行器。不要小看這個似乎是玩具飛機的小玩意,它可以自動保持平衡,自動控制高度,能夠自動飛回起點,可以自動化處理任務,當它們集群并被編程后,能完成你想不到的事情。這借鑒了動物界的“群體智慧”,打個比方,在一群螞蟻中,是沒有領導的,蟻群要完成任務,每個螞蟻只有密切注意身邊的螞蟻并遵守簡單的法則完成集體行動。2012年的TED大會上,機器人教授維加·庫瑪帶來的一群四軸飛行器利用“群體智慧”在鋼琴上彈了一曲。
前文提到的布魯克斯教授也很看好群體機器人,他在1989年就發(fā)表過一篇文章《快速、廉價、不受控制:機器人入侵太陽系》,認為與其發(fā)送造價不菲、依賴傳統(tǒng)人工智能控制的機器人,不如放出成群結隊的廉價機器人,讓它們像昆蟲一樣在星球表面爬行探索——這一理念催生了名為“索杰納”(Sojourner)的火星車先驅。所以他的“再思考”公司也在投入精力設計模仿生物系統(tǒng)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