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井紀子不是第一位呼吁公眾關注日本男孩和他們的玩具可能帶來危害的女性,她也不會是最后一位。她的擔心似乎不無道理。這位數學家表示,日本,甚至可能是所有的工業(yè)化社會,都會因為日本男性對創(chuàng)造人工智能生命的沉迷而招致無法預料的后果。
她認為,在美國于20世紀80年代減少這個領域的研究工作之后,日本取得了領先地位。新井紀子是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NII)的數學教授,她說:“因為對人形機器人的執(zhí)著夢想,日本無法放棄人工智能。在這里,許多聰明的年輕人都對人工智能感興趣。與歐洲或美國不同,人工智能科學家在日本非常受人尊敬。”
日本人對機器人的親密情誼由來已久。是的,日本文化中的想象力在《終結者》風格的、冷酷無情的科幻機器人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但是還有許多機器人與人類相似,而且是人類的好朋友和好幫手,就像漫畫中的哆啦A夢一樣。日本還在機器人技術的研究與開發(fā)上保持著全球領先的地位。最近英國駐日本大使館的首席科學官就這個主題發(fā)布了一份報告,其中寫道:“日本成功地保持了很高的專利率,而且在語音識別領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新井紀子花了一年時間來研究人工智能的經濟效益。2010年,她出版了一本書,闡述人工智能對辦公室工作的影響。書名很簡單:《電腦如何代替我們工作》(How Computers Can Take Our Jobs)。“我想知道人工智能能否創(chuàng)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又有多少白領的工作會在未來10年或者20年內被機器取代。就算這個比例只有10%,那也將會是一場大災難。”言下之意,她認為人工智能在就業(yè)方面產生的經濟影響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新井紀子還思考了讓機器和算法在工作場所取代人類(就像它們在交易場所取代人類一樣)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倫理后果。畢竟它們并不能真正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新井紀子表示,根據股市暴跌體現(xiàn)的情況來看,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能力超過了人類所能理解和推理的范圍。“股市暴跌時,我們總會有20%的錯誤率,這會危害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能理解機器,它們也不能理解我們。”她補充說,相信這樣的機器會像人類一樣思考是非常愚蠢的事。最后我們沒法搞清楚為什么它們會給出正確或錯誤的答案。
這是因為,我們使用邏輯來給機器編程,但卻并不意味著機器總能遵循邏輯規(guī)則來輸出結果。她指出:“人工智能的機器與工廠的機器人是不同的。后者的行為可以通過物理和科學原理簡單地解釋。這是個嚴重的倫理問題。”
新井紀子在國立情報學研究所開展了一個項目,研究在不遠的未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能發(fā)展到什么程度。眾所周知,東京大學(Tokyo University)的入學考試難度很高。這個項目的目的就是制造一個能夠通過這項考試的機器人。這個項目如今被稱作“Todai機器人”(日語把東京大學稱作Todai)。兩年前,新井紀子啟動了第一輪試驗,將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植入機器人來破解似乎難以解決的題目。與日本一般的入學考試不同,東京大學的考試非常嚴格,還包含短文寫作。她表示,由于人工智能在日本很受尊敬,她的任務避免了不少麻煩。
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的人工智能研究員在金融、軍用和語音識別等專業(yè)領域都開設了研究項目。另一方面,日本的科學家則對日常問題更感興趣。比如如何讓人形機器人泡茶,或解開一個縱橫填字謎題。新井紀子說:“這種類似于科學狂人的夢想……吸引了許多日本人和一些歐洲人前去追尋。”
日本整體對機器人持放任態(tài)度。勞動人口老齡化導致大量職位空缺,日本也迫切地想在不借助外來移民的情況下解決這個問題。以上兩點使得日本似乎成了為人工智能量身打造的樂土。前不久,日產公司(Nissan)的自動駕駛汽車在日本獲得了上路牌照,而美國仍然在谷歌(Google)自動駕駛汽車的立法問題上猶豫不決。日本可能很快就能看到機器人汽車和自動化的卡車。
新井紀子表示,擁有可以通過日本大學入學考試的軟件可以告訴大家,人工智能究竟能夠干什么,也可以當作一次警鐘。“媒體可能已經提出了類似的問題,但是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還不打算認真思考。他們沒有考慮人工智能可能帶來多大的風險,只注意到人工智能可以解決更多工作問題。”
新井紀子聲稱,到2016年,日本就能研發(fā)出軟件,能夠輕松通過相對簡單的大學入學考試。每年都有大約50萬考生參加由全日本的大學考試委員會命題的選擇題考試。達到60%的正確率就能通過考試。而要參加東京大學的入學考試,學生們在這份試卷中至少需要達到80%的正確率。
IBM的日本分公司也在嘗試用超級電腦參加東京大學的測試,不過國立情報學研究所目前處于領先。新井紀子說:“我們的人工智能現(xiàn)在能做對50%的題目,這已經足夠通過考試了。去年,我們讓它做對了六道題中的四道。10年之內,它就能和東京大學的19歲學生一較高低了。”(財富中文網)
譯者:嚴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