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郭臺銘曾公開表示,2012年起富士康以日產千臺的速度制造30萬臺機器人,用于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啟動“三年內造百萬臺機器人”計劃。但至今機器人戰(zhàn)略受阻,數量不足十萬臺。郭臺銘全面叫停招聘工作,著重推進機器人計劃。
近幾年,郭臺銘在不同場合都在強調自動化的重要性,把單調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這是中國制造業(yè)向世界發(fā)出的一個信號,中國要成為“制造業(yè)王國”。喊口號的同時,郭臺銘也付諸于行動。過去幾年,這家全球最大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yè),著力推動機器人向生產線的滲透,并刻意削減人工。財報顯示,2008年,富士康國際員工為10.8萬人,2009年達到最高峰,為11.8萬人。兩年后減員幅度逐步加大,2011年減約1.4萬人,2012年減約2.89萬人,減幅達29.2%。這場罕見的“停止招聘”計劃更是把富士康機器人代替工人的聲勢推向高潮。
富士康之所以有底氣全面叫停招聘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其人工與自動化生產線分工上的調整。自從郭臺銘宣布“百萬機器人”計劃后,一些引進了自動化生產線以及機器人的富士康工廠已經顯現出了效果。原先需要二三十人的組裝線,如今可縮減到5人,所做的工作也僅是操控機器人,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機器人可持續(xù)工作,便于管理,有效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能。面對諸多利好,富士康也正積極地實施從“手工時代”邁向“機器人時代”的發(fā)展戰(zhàn)略。
雖然郭臺銘對百萬機器人計劃抱有很大的希望,也很有信心,但很多高管還是對大規(guī)模上馬機器人持反對意見。富士康推進機器人的進展并不像之前郭臺銘預計的那樣順利。盡管郭臺銘期待未來以自動化應對不斷上漲的薪酬標準帶來的成本壓力和日益激烈的產品競爭,但在短期業(yè)績下滑的年景下,研制和應用機器人的成本約束、工序需求和經營風險,成為三年“百萬機器人”計劃的牽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