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手日運10萬瓶培養(yǎng)基
三水白坭鎮(zhèn)鳳果村河堤邊,一排排淺色的廠房佇立,每天幾十噸的金針菇就是從這里生長出來的。
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這是食用菌的優(yōu)勢。在車間里,看不到任何土壤。從東北運過來的玉米芯粉、米糠、麩皮、玉米粉、豆粕、大豆皮等糧食類副產品,經過機械充分攪拌后,就成為金針菇的培養(yǎng)基,隨后被機器輸送到旁邊的自動裝瓶線上,“咔嚓咔嚓”,被裝入一只只塑料瓶,再由機器自動加上瓶蓋。排列整齊的塑料瓶往前輸送,很快就被一只大大的機械手夾起,在一邊堆放整齊。在這些“機器人”的幫忙下,工廠一天可裝10萬瓶培養(yǎng)基。
液體種子 無菌室內接種
裝好瓶的培養(yǎng)基隨后放入“大高壓鍋”,進行3小時的高壓蒸汽滅菌,在121攝氏度高溫下,里面的有害生物被消滅。經過高溫消毒后,這些培養(yǎng)基就成了金針菇生長的干凈“土壤”。
經過高溫“桑拿”后,瓶子們被送入冷卻室“涼快”。里面的工人都穿著嚴嚴實實的無菌服,在這個無菌空間里,進來的空氣都是經過過濾的。第二天,就可以進行接種了。跟一般農作物的種子不一樣,為了使菌種能夠均勻生長,這里的菌種是液體的。在密封的接種室,一排排噴頭來回運作,將液體菌種均勻地播撒在瓶中。
智能控制噴純凈水
在涼颼颼的培養(yǎng)車間,頂部的風扇呼呼地響,燈光昏暗。種子開始萌發(fā),菌種分解培養(yǎng)基變成營養(yǎng),瓶子里慢慢長出毛茸茸的白色菌絲。經過21天的培養(yǎng)后,“機器人”又開始“搔菌”,開蓋去除培養(yǎng)瓶表面的老菌絲和培養(yǎng)基。
在漆黑的出菇房,金針菇開始進入生育期。這里共有120間出菇房,菇房的溫度智能調控,根據不同生長階段,在4至16攝氏度間變化。菇房里如同圖書館一樣,一排排的架子上擺滿整齊的培養(yǎng)瓶。排燈在菇房來回運動,金針菇生長不需要陽光,菇房給光是為了長勢整齊,一點點亮光就足夠金針菇的生長。澆水也由超聲波加溫器完成,純凈水在菇房像霧一樣噴灑在金針菇上。
為了使金針菇成束,工人們給長高了的金針菇們戴上一個塑料薄片———包菇片。27天的生長后,一束束嫩白的金針菇從瓶子里冒出頭來,像一把把白色的小傘,整個菇房變成了金針菇的海洋。每間出菇房約能產10噸金針菇,產值約10萬元。整個工廠每天約能產出40噸金針菇。經過采集和包裝后,這些金針菇送往廣佛各大農貿市場和超市,成為我們盤中的美味佳肴。
而采收完畢的生產瓶通過自動挖瓶機去除培養(yǎng)料,生產瓶重復循環(huán)填料使用,而用過的培養(yǎng)基還可以循環(huán)用于塘魚養(yǎng)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