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叫阿達,你別看我長得高大威猛,但我其實只有兩個多月大……”一進入比賽現(xiàn)場便看到司儀機器人“阿達”,圓圓的腦袋,長長的手臂。只要有人對它說“你好”,它便會伸出手臂,向你招手問好。雖是1米86的大個子,但它手臂能靈活擺動,眼部表情生動活潑,這個司儀做得有模有樣。據(jù)悉,“阿達”于2004年9月誕生于廣州大學機器人制作訓練實驗室,有24個自由度,曾作為廣州市科技小達人比賽節(jié)目的支持人。
比賽過程是讓一輛小“垃圾車”在設(shè)定的軌道上行駛,“垃圾車”檢測到不同顏色的“垃圾”物塊后便將其夾起,后放到相應(yīng)顏色的垃圾類型中。
不光是正常孩子,就連特殊學生也可以玩機器人。本次比賽共有6位殘障學生參加,4位來自廣州市聾人學校,2位來自廣州市盲人學校。
市聾校曾采梅老師說,相比正常學生,特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較差,要和正常學生同臺比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老師和志愿者們耐心地教他們,輸哪個程序機器人會做哪個動作,讓他們不斷地嘗試。”
曾老師說,他們每天都會花2到3個小時練習,聾人學生聽不到機器人檢測到物品時發(fā)出的聲音,只能通過看機器上的燈是否亮來判斷,但是他們操控得很好。“雖然很累但是孩子們很開心,這個過程給他們帶來成功感,人也變得開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