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GlobalInstitute)近日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當下員工約有45%的工作內容能夠通過現有技術實現自動化,這也意味著工作崗位的減少。
此前界面新聞的一篇報道也佐證了這一結果,世界經濟論壇上發(fā)布的普華永道報告顯示:全球將有710萬個工作崗位由于自動化和裁員因素消失。
麥肯錫給出的對策是,讓數字技術為你所用。
雖然iPhone、iPad等智能設備的風靡在消費者群體普及了移動端應用,各色APP囊括了我們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但工作場合的數字智能化發(fā)展還僅僅處于初級階段。
那些令你眼花繚亂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等也只是活躍在科技互聯網及蓬勃發(fā)展的電子商務等領域。媒體的聚焦之處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你的雙眼。

普華永道的2016年全球CEO年度調查報告也指出,雖然51%的CEO強調通過技術手段了解客戶需求、提升客戶體驗,但實際上只有16%的CEO表示會運用技術手段提升員工工作效率,甚至于會用技術手段進行勞動力分析的CEO更是只占4%的比例。
對這來勢洶洶的技術潮流,企業(yè)尤其是非科技領域的企業(yè)到底該如何讓數字技術為我所用?
麥肯錫研究人員認為,關鍵在于重新思考員工角色,重構企業(yè)組織形式。
麥肯錫指出,自動化潮流將把傳統工作分解成各個任務模塊和小任務,并將部分任務交由機器(或人工智能)完成。以醫(yī)院急診流程為例,醫(yī)生在診斷后將藥方輸入抓藥系統,藥材分配系統讀取數據后機器自動抓藥,當病人前往藥房取藥時,藥品自動準備就緒。
這只是辦公自動化的一個小小的例子。在不遠的未來,自動化的使用場景將越來越多,這將迫使企業(yè)找到重新組織人工任務的方法,并賦予它們全新的意義——即使這意味著顛覆傳統“工作”的含義。
然而辦公自動化絕非啟用機器人或人工智能就萬事大吉,企業(yè)需要重新思考企業(yè)組織結構并找到適合員工的工作形式。為了找到員工與自動化之間的最佳平衡點,企業(yè)需要做這些事:第一,將具有多項任務的工作分解為單項任務,決定哪些任務可以自動化,哪些任務由人做更有效率;第二,找到與這些任務匹配的人員,確定他們何時何地能夠開工;第三,找到一種市場機制來實行任務分工。
嚴格意義上來說,數字技術并不是奪去了部分工作機會,它只是能夠幫助員工更有效地工作,幫助企業(yè)更好地管理員工。關鍵在于企業(yè)和員工會不會合理利用數字技術。麥肯錫認為,數字勞動力平臺(digitalworkforceplatform)能夠幫助企業(yè)管理者更合理地根據員工技能為他們分配工作任務。

廣義來說,數字平臺指的是收集、分析海量數據,并在不同設備上提供數字服務的軟件層(softwarelayers)。它幫助企業(yè)定義工作規(guī)則,更好地調度人事,并降低溝通成本。數字平臺可以是一個網站、APP或其他形式的數字工具。
數字勞動力平臺收集員工的技能、過往績效、工作風格、性格特征、空閑時間、所在地點等各方面信息,這對企業(yè)管理者做出人才管理決策來說極具價值。合理利用數字化工具不僅能讓企業(yè)管理者更高效地分配人才,還能將員工從沒有價值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因為機器能夠替代他們做自動化的任務,他們就能集中注意力做更有意義的工作。
對企業(yè)管理者來說這也是有好處的。在沒有充足數據的時候,企業(yè)管理者必須花大量時間,通過一套非常官僚化的流程回顧員工過去一年的表現,并根據結果決定員工薪酬。數字勞動力平臺能夠為他們卸下績效考核的重擔,讓他們更加注重企業(yè)發(fā)展與下屬的個人成長。
因此,完善數據收集對充分發(fā)揮數字勞動力平臺的作用來說至關重要。
麥肯錫估計,到2025年為止,企業(yè)使用各類數字平臺(包括市面通行的和企業(yè)自主開發(fā)的)能夠將利潤空間平均提升2.75%。這些增長來自于前臺部門與中臺部門員工的工作效率提升、減少招聘成本、縮短面試、培訓和上崗流程、降低離職率。
當然,要想享受到數字智能化對企業(yè)管理的紅利,當下企業(y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使用數字技術管理員工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