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70 年代,ATM 機面世了,而美國銀行柜員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之多。波士頓大學法學院經濟學家 James Bessen 表示,雖然這看著有些矛盾,但工作崗位和自動化水平呈現的是正相關的趨勢。

MIT 經濟學家 David Autor 在 TED 演講時表示,雖然在農業(yè)和制造業(yè)等部分領域,機器有可能會代替人類工作,但是在整個全球經濟大環(huán)境下,這種情況是不會發(fā)生的。自動化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生產力提高,創(chuàng)造了更多財富,降低產品價格,提高消費者消費能力,從而又帶來了更多的工作崗位。
就拿銀行柜員和 ATM 機舉例,隨著 ATM 機不斷普及,每個支行的規(guī)??s小,這就導致銀行服務價格下降。隨后,銀行就會開設更多的支行,雇傭的銀行柜員總數因此變得更多了。

技術改變了人們工作的數量和質量,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某些個體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不利影響。1900 年,美國工人從事農業(yè)的數量為 40 %,現在這一數字已經降至 2 %。此外,近年來一些工業(yè)國家的制造業(yè)工人數量不斷減少。不過整體而言自動化對就業(yè)的影響仍是積極的。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 Ian Stewart 去年發(fā)布了一篇論文,根據自 18 世紀后期以來的戶口普查資料對工業(yè)革命誕生地英國進行居民工作變化的評估。調查顯示,不管是低薪工職還是高薪工作都有明顯的增加。酒吧侍者、理發(fā)師、會計師都增多了。 Ian Stewart 還指出,許多受技術進步影響甚大的領域增招的員工卻更多,其中包括醫(yī)療界和咨詢管理業(yè)。“我們很興奮地發(fā)現,機器和人類是高度互補的。”
不過,隨之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工廠里逐漸消失的崗位被服務業(yè)崗位代替,醫(yī)生和程序員這種高級專業(yè)的人員往往能獲得高薪酬,而很多其他人卻要為富人服務,薪水增長處在停滯狀態(tài)。這也就使得“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同樣激發(fā)了民粹主義的誕生。
同時一些技術人員、評論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機器人和 AI 技術的旺盛已經催生了機器人安保和無人駕駛汽車,這將使得更多人失去工作。
對技術樂觀的人則擔心人類處在落后的狀態(tài)。“我們在進步,工作也在不斷進化。”硅谷奇點大學 CEO Rob Nail 表示,“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人類改變的速度難以追上技術進步的速度,它們是以指數級的速度在發(fā)展的。”
波士頓大學的經濟學家 Bessen 指出,自動化帶來的問題不在于讓人類“失去工作”,而是讓他們“從一類工作向另一種工作過渡。”許多國家在培訓失業(yè)者上投入了比美國更多的資源,比如丹麥在這方面的投入占 GDP 的比重是美國的 25 倍。Autor 博士用一個歷史案例做解釋。19 世紀末期,由于美國農田的自動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批量的農業(yè)生產者面臨失業(yè)窘況。為此人們發(fā)起了“高中運動”(high school movement),規(guī)定每個美國人在年滿 16 歲之后才能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工作。這個運動的成本非常高,不僅僅因為美國需要花費大量資金建設新學校,聘用新老師,而且這些年輕人不能再在農田工作,這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經濟收入。但是該項目也讓更多的學生為 20 世紀涌現的大量工廠崗位做足了準備,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二戰(zhàn)后的大學入學率。Autor 博士表示,“我相信美國能夠為人類向新的工作過渡做出貢獻。”
現在人們聽說的工作崗位,有多少是 10 年前還沒有的?技術的發(fā)展為人類的就業(y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雷鋒網想告訴大家,與其擔心機器人搶走你的工作,不如好好修煉自己的功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