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商和外賣的快速發(fā)展,快遞配送人力支出已經成為各平臺的重要支付成本,配送機器人也成了各大平臺和初創(chuàng)公司解決“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的新方向。據測算,近年來全球食物配送市場規(guī)模超1000億美元,而包裹配送市場高達3000億美元。其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市場份額約800億美元。據麥肯錫預測,未來10年,80%的包裹交付都將自動進行配送。
從國外到國內,從室內配送到室外配送,從餐飲、快遞配送到設備零部件配送,電商、食品公司、初創(chuàng)機器人公司,甚至老牌機械公司都已經開始競相角逐這一尚未完全開啟的市場。那配送機器人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呢?
第一,自主行走
配送機器人要擁有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計算能力,并使用多個攝像頭或雷達等組成的傳感器,以及高分辨率3D城市地圖來高效地穿過繁華的城市街道。可以自行找到目的地,能夠辨別并“記住”路線,通過機器學習可以實現自主導航,準確識別紅綠燈信號,自主??颗渌忘c,不僅自己會上電梯、感知電梯的擁擠程度,甚至還要識別路上的行人、車輛,智能規(guī)劃路線。同時,通過優(yōu)化交付路線,減少事故和減少勞動力投入,以達到節(jié)省成本的目的。此外,所有配送機器人之間的信息是共享的,才能大大降低機器人的學習成本。
第二,安全避障
配送機器人通常要采用激光與視覺并行的方案,能夠觀察周邊的復雜環(huán)境,并在系統(tǒng)中建立自己的多維世界,運用自適應的算法,對動態(tài)實體進行準確的軌跡預測,避讓行人、車輛等物體。內置的導航系統(tǒng)要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對最高速度進行限制,例如每小時15公里,若是檢測到附近有人或汽車,會把速度降低到每小時10公里,留出足夠的剎車距離。配送機器人還要配備有位置追蹤、障礙物傳感器,送貨時可以避開碰撞。車身結構和材料要為了最大程度上保護周圍的行人而進行設計。對于夜間行走的場景,機器人還需配備一套紅外熱像儀,可以在夜間進行導航,為考慮惡劣天氣,還要加入防水的設計。通常路面也不可能全程平整,所以配送機器人要有六個輪子,以便爬上路肩,并通過較粗糙的路面。

第三,承載儲藏
作為配送的工具,每次配送能夠搭載多少數量的包裹是需要重點考慮的,甚至有些是能夠根據貨物尺寸自主調整貨運箱大小的。有些大的配送機器人,設計載重100公斤,最多可以搭載200件小包裹,相當于一個小件快遞員一天的配送量。但負載越重,電量消耗也越大,先進的配送機器人據稱充一次電可以行駛100公里,但全程重載時可能只行駛60公里就沒電了。因此,也有設計成模塊化的貨艙,可以根據有效載荷在沿途站點進行換貨。為了滿足不同物品配送的需求,例如生冷海鮮或熟食,配送機器人也有定制化的配備冷藏或加熱裝置。
第四,人機交互
用戶通過手機APP下單后,可以選擇向機器人發(fā)出服務需求,配送機器人會與運輸管理系統(tǒng)(TMS)對接規(guī)劃最優(yōu)配送路徑,將物品送到指定位置。當前的配送機器人還配備了面部識別系統(tǒng),在即將到達目的地時,系統(tǒng)將取貨信息發(fā)送給用戶,到達目的地后,用戶可選擇人臉識別、輸入驗證碼、點擊手機APP鏈接等幾種方式取貨,還可以自動把貨物放入儲物箱,或電子掃描簽收。有些國外的配送機器人設想更加大膽,根據他們所申請的專利描述,該機器人可以打開用戶門鎖,并將包裹放置在用戶家中。
第五,落地場景
為解決“快遞最后一公里”問題而研制的配送機器人,不會排放任何尾氣,還可以靜悄悄的移動,這兩大優(yōu)勢意味著它們可以在城市中道路交通限制的時候行駛,而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它也能在居民區(qū)內投遞貨物。”目前落地的場景,除了快遞包裹外,有在美食廣場的室內和室外配送食物,甚至實現從餐館到住宅的配送任務。也有電梯維修過程中,工程師在現場診斷電梯故障后,讓配送機器人從最近的電梯配件服務點將統(tǒng)計出需要更換的配件快速取過來的案例。在推廣中的配送機器人服務涉及餐廳、藥房、生鮮超市、服裝百貨、干洗等領域。未來還會拓展到更多場景中。
作為電商與自動化、物流與機器人的融合,配送機器人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其可能帶來的新技術進化與應用、物流與服務模式的變革、就業(yè)結構的變遷,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