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不僅是運動員實現和超越自我的舞臺,同時也是個科技產品的競技場。比如本次里約奧運會上,百度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度秘就作為一名“體育解說員”進行籃球賽事解說; 美國的《華盛頓郵報》更是派出了專業(yè)的機器人團隊進行新聞報道,在官網和推特上發(fā)布;而在拍攝方面,美國新聞照片巨頭蓋蒂圖片社也采用了攝影機器人來幫助攝影師拍攝。
從本次奧運會所展現的科技,我們不難發(fā)現,很多從前必須是人類來擔任的工作現在都可以由機器人來替代。如果工作都讓機器人做了,那我們是否真的要失業(yè)呢!
世界經濟論壇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在勞動力隊伍中引入人工智能,未來 5 年將使 15 個主要經濟體失去 710 萬個就業(yè)崗位。一項美國銀行的研究也顯示,到 2025 年,有 45%的制造任務將會由機器人來承擔,比起今天 10%的比例來說,這個增長速度無疑是非??膳碌?。那么,到底哪些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呢?
首先是產業(yè)工人的崗位

早在前幾年,亞馬遜的倉庫里就出現了一群短粗的橘色機器人在地上滑動,如同一個有知覺的冰球,堆積顧客購買的各樣商品。這些橘色機器人就是 Kiva。目前亞馬遜在全球的倉庫中共使用了三萬臺 Kiva 機器人。該公司全球副總裁戴夫·克拉克表示,使用 Kiva 機器人幫助亞馬遜公司節(jié)約了近 20%的營業(yè)支出。
之后要被取代的應該就是客服人員了

比如上述提到的百度虛擬個人助理“度秘”。本次奧運就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體育解說員。“度秘”可以說是“半成品”的智能聊天機器人。由于客服行業(yè)的特殊性在于,其面對的對話場景并不是像蘋果 Siri、微軟小冰那樣的任意聊天模式,客服分為不同領域,來尋求客服服務的用戶均是抱著特定的目的和話語體系,所以使得智能聊天更容易精準定制,更容易讓它投放到市場。
其次或許應該就是記者

本次奧運會《華盛頓郵報》就把大量奧運報道交由 Heliograf 機器人報道,它有自己的自動報道算法,從 Stats.com 上獲取賽事數據并將其轉化成為簡短的文稿,隨之直接將文稿發(fā)布到 Twitter 上《華盛頓郵報》的直播博客。它還可以在其他的新興媒體上發(fā)布多種新聞資源,比如推送到 Facebook Messenger 和更新到 Amazon Echo 有聲新聞。其在速度和效率上可是不是一般的“碼字工”能趕得上的。
最后應該就輪到一些情感分析類的崗位了

在此崗位上能取而代之的,目前可能就要數 微軟“小冰” 了。當然也包括蘋果的 Siri、亞馬遜的 Alexa。據稱,第四代微軟小冰將實時情感對話引擎、多種新感官、中日英三種語言納入其中,還有對應不同領域的功能插件平臺。從它的第一代到目前為止,微軟小冰已經與數千萬人類進行超過 200 億次對話,平均對話長度達到 23 輪,而圖像等多感官的對話也已超過 2 億次。微軟小冰已經成為全球科技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圖靈測試。
當然,像機器人報道新聞,就只是把關鍵信息羅列出來,編輯成短文發(fā)表,它不可能像人類一樣,讓文字充滿感情。機器人解說員也是如此,它能報道比賽結果,卻不能讓人感同身受。
雖然到目前為止,機器人主要是在代替人們做體力勞動和一些密集任務。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種潮流趨勢,大面積勞動力鋪蓋的工廠崗位或許終將會被取代。不過,很多工作崗位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豐富的同情心、靈敏的直覺和大量的社會互動,而這是人工智能目前不能輕易做到的。